近代臺灣知識份子的軌跡:1920年~1945年的思想
近代臺灣知識份子的軌跡:1920年~1945年的思想 評價
網友滿意度:
古今中外不外乎都要學習歷史
學習過程不但能了解過去
也能更明白之後的影響及發展
博客來剛好有上架了一本書
近代臺灣知識份子的軌跡:1920年~1945年的思想
裡面內容詳盡、條理分明
字裡行間也能將自身帶入其中
如果換做是自己會怎麼做
在時間的推動下
時代的演進變遷和人們的行動與心理依然精彩
想更進步了解的可以直接去博客來
許多本都有折價優惠
也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書可以嚐鮮閱讀~
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近代臺灣知識份子的軌跡:1920年~1945年的思想
蒯因(精) ![]() |
權力菁英 ![]() |
商品訊息功能
:
商品訊息描述:
「各位島民如果希望把臺灣島造成各位在世界中唯一的居所的話、應要自動圖謀文化的增進…要自覺臺灣不是總督府的臺灣、而是臺灣島民的臺灣。…」-摘自泉哲〈告臺灣島民〉,《臺灣青年》第一卷第一號。
1920年至1945年為東亞歷史最動盪的時期,也是臺灣青年至當時殖民宗主國日本接受新式教育返臺,在抗爭與接收之間擺盪,不斷尋求臺灣與自身定位的時期。本書從文學作品分析,擴展至社會史及政治文化史範圍,企以研究臺灣知識份子的思想轉變,重新審視在臺日重疊歷史的五十年間,歷史的事實與經驗給臺灣帶來的深刻影響。
作者身為一位臺日文學研究學者,廣閱中日文獻與史料,從中梳理臺日雙方歷史的脈絡,探討當時知識份子所指「臺灣文化論」本質,並討論「臺灣文化協會」舉辦的諸多文化活動,所帶動的社會轉變及引發效應。而《臺灣青年》、《臺灣》、《臺灣大眾時報》、《臺灣民報》、《民俗臺灣》等報刊文章亦反映了臺灣知識份子自我認同的困難處境,以及積極參與及表達自己思想的反應與改革的企盼。書中並從農民運動的發生,窺探社會主義與知識份子的關係;從多部大東亞共榮圈時期的文學作品,剖析其思想本質及鄉土意義。這些知識份子所接觸與創造的各種文化及社會面向,即為臺灣「近代化」的指標。
商品訊息簡述:
作者: 張修愼
新功能介紹- 出版社:國立交通大學
新功能介紹 - 出版日期:2015/06/25
- 語言:繁體中文
近代臺灣知識份子的軌跡:1920年~1945年的思想